(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828210.4
(22)申请日 2022.07.13
(71)申请人 中国医学 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所
地址 300192 天津市南 开区白堤路23 6号
(72)发明人 刘天军 洪阁
(51)Int.Cl.
C07D 241/24(2006.01)
C07D 401/12(2006.01)
C07D 405/12(2006.01)
C07D 409/12(2006.01)
C07D 403/12(2006.01)
A61P 35/00(2006.01)
A61P 35/04(2006.01)
A61K 31/497(2006.01)
A61K 31/4965(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川芎嗪-杂环衍 生物和用途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肿瘤和肿瘤转移治
疗的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和用途。 所述的川芎嗪 ‑
杂环衍生物具有下述结构:
实验证明: 本发
明的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抗肿瘤、 抗转移活性强,
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CF ‑7、 人乳腺癌细
胞MDA‑MB‑231、 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IC50达到
微摩尔水平, 远高于对照药物川芎嗪, 与顺铂效
果相当, 而对小鼠成 纤维细胞L929和人脐静脉内
皮细胞HUVEC的IC50相对肿瘤细胞较高, 体现出
高效低毒的特性。 本发明的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
在抗肿瘤和抗转移药物开发方面具有潜在的应
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4页 附图19页
CN 115109000 A
2022.09.27
CN 115109000 A
1.一种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 其特 征是具有下述结构:
其中, n=6,8,10,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3.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在制备抗肿瘤转移药物中的应用。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109000 A
2一种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和用途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和药物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肿瘤治疗的川芎嗪 ‑杂环衍
生物和用途, 特别是涉及以脂肪族二胺为连接体, 将川芎嗪与小分子杂环化合物轭联形成
的川芎嗪 ‑杂环衍生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恶性肿瘤 ‑乳腺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病症之一[1]。 尽管定期的
乳腺癌筛查变得更加普及, 但该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在逐年上升[2]。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2018年的数据显示, 乳 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排名第一, 发病率达到了24.2%。 值得
注意的是, 这些乳腺癌病例中有52.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患者的
生命[3]。 因此, 研究和开发治疗药物已成为乳腺癌研究的重点。
[0003]川芎嗪(T etramethylpyrazine,TMP)是从川芎根茎中提取分离的一种活性生物碱
单体[4], 临床上已应用于神经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治疗, 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包括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 增强免疫功能、 保护机体不受自由基的侵害以及抗肿瘤等
多种药理活性[5‑9]。 近年来, 大量研究表明TMP具有多重抗肿瘤效应, 对恶性肿瘤的增殖、 凋
亡、 侵袭、 转移等都有一定的影响[10‑14]。 近年来, 研究人员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和活性叠加
原理, 将川芎嗪与其他活性成分进行结构组合, 合成了不同的川芎嗪衍生物。 Guo等[15]设计
并合成了一系列川芎嗪 ‑白桦醇化合物(L1)、 L1的氨基酸化合物(L2 ‑L10)和L1 的二肽化合
物(L11‑L19)。 其中, 大多数的化合物都表现出比白桦醇更好的抗肿瘤 活性, 化合物L2对癌
细胞HepG2、 HT ‑29、 Hela、 BGC ‑823的抗肿瘤效果最好, 对正常细胞MDCK的毒性最低。 Zou
等[16]通过川芎嗪取代胡椒碱中的三甲氧基苯基, 并引入 ‑Cl、‑Br和‑I, 合成一系列衍生物,
并进行了药效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 化合物L21在体内和体外都表现出显著的抗增殖和抗转
移活性。 Chu等[17]设计合成了几种川芎嗪齐墩果酸化合物 ‑‑TOA, 并通过酯键将氨基酸与
TOA的3‑羟基结合, 合成了一系 列新的TOA化合物。 通过MTT法对人肝癌细胞HepG2、 人结肠癌
细胞HT‑29、 人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人胃癌细胞BGC ‑823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估, 化合物L36的
细胞毒性最小, 低于阳性对照顺铂。 构效关系表明, 在TOA的羟基中引入小的、 极性的或碱性
的氨基酸, 可以有效地 提高TOA的亲 水性和生物活性。
[0004]杂环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药物分子结构中, 包括咪唑环、 吲哚环、 吡啶环、 哌啶环、 哌
嗪环、 吲哚环、 喹啉环 等, 是药物活性的重要功能基团。 其在临床上有多种应用, 尤其是在抗
肿瘤方面的应用。 左前进等[18]利用药物设计中 的拼合原理, 将甾体和吡啶杂环两个药效团
拼合在一个 分子中, 设计了一系列 氮杂甾体吡啶衍生物。 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发现, 目标产 物
对前列腺癌细胞PC ‑3和人卵巢癌细胞Skov3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 而对人正常前列腺上皮
细胞毒性低。 构效关系研究发现, 用杂环取代苯环后化合物的活性有 所增强, 说明杂环对活
性的影响很大。 Kumar C S A等[19]在1‑苯甲酰哌嗪体系中引入含磺酰基的烷基三氟乙基、
酰胺部分的异恶唑环以及含硫脲基团的芳环中的氟、 氯取代, 合成了一系列哌嗪化合物
Z10‑Z13系列、 Z14 ‑Z17系列和Z18 ‑Z25系列。 四种化合物Z13、 Z14、 Z24和Z25都对乳腺癌细胞说 明 书 1/14 页
3
CN 115109000 A
3
专利 一种川芎嗪-杂环衍生物和用途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15:25:5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