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899284.7
(22)申请日 2022.07.28
(71)申请人 重庆医科 大学
地址 400016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72)发明人 李攀 唐芮 何红叶 林晓红
万莉 吴念鸿 周颖 操雨婷
(74)专利代理 机构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50217
专利代理师 陈雍
(51)Int.Cl.
A61K 41/00(2020.01)
A61K 39/395(2006.01)
A61K 33/00(2006.01)
A61K 47/46(2006.01)
A61K 47/34(2017.01)A61P 35/00(2006.01)
A61K 49/22(2006.01)
A61K 49/18(2006.01)
A61K 49/1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在
HIFU及免疫协同治 疗癌症中的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纳米免疫调节以及癌症治疗试
剂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及
其制备方法和在HIFU及免疫协同治疗癌症中的
应用。 本方案的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包括外壳, 所
述外壳内包裹有液态氟碳和氧气; 所述外壳外包
裹有癌细胞膜; 所述外壳内镶嵌有超顺磁性氧化
铁。 该探针可实现同源靶向, 增效HIFU对原位肿
瘤组织的杀伤, 同时诱导释放更多肿瘤相关抗
原, 刺激机体抗肿瘤免疫。 同时该探针还可以释
放氧气, 改善肿瘤缺氧环境缓解免疫抑制。 本方
案的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在影像引导的肿瘤增强
治疗中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能够与HIFU和PD ‑
L1单抗免疫治疗协同作用, 共同抑制肿瘤生长,
防止肿瘤转移。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9页 附图11页
CN 115252782 A
2022.11.01
CN 115252782 A
1.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 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内包裹有液态氟碳和氧
气; 所述外壳外包裹有癌细胞膜; 所述外壳 内镶嵌有超顺磁性氧化铁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为聚乳酸 ‑羟
基乙酸共聚物; 所述癌细胞膜来自于4T1乳腺癌肿瘤 细胞; 所述液态氟碳 为全氟己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 其特征在于: 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
物、 全氟己烷和超顺磁性氧化铁的用量比为5 0mg: 200 μl: 50 μL。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
S1制备P‑SP纳米粒: 将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溶于二氯甲烷中; 然后加入全氟己烷,
进行第一次声振乳化; 再加入PVA, 进行第二次声振乳化; 最后加入异丙醇, 进行磁力搅拌;
经过洗涤后获得P ‑SP纳米粒;
S2癌细胞膜的提取: 获取乳腺癌4T1细胞的细胞膜;
S3制备M@P‑SOP分子探针: 将癌细胞膜和P ‑SP纳米粒混合, 获得混合液; 混合液经脂质
挤出器多次推挤后, 再经洗涤获得M@P ‑SP纳米粒; 在M@P ‑SP纳米粒中充氧, 获得M@P ‑SOP分
子探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S1中, 第
一次声振乳化和第二次声振乳化均在冰浴条件下进行, 参数 条件均为: 6 0W、 3m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S2中, 获
取乳腺癌4T1细胞的细胞膜的方法为: 将乳腺癌4T1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收集细胞并离
心取细胞沉淀; 细胞沉淀经裂解和反复冻融后, 离心取上清; 再经过离心取癌细胞膜沉淀,
将癌细胞膜沉淀冻干后备用。
7.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在制备免疫激活系统中的
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在制备免疫激活系统中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 包括携氧仿生分子 探针和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在制备抗肿瘤系统中的应
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肿瘤系统包括携氧仿生分子探针、 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和PD ‑L1抗
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在制备抗肿瘤系统中的应用, 其特征
在于: 所述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的参数设置为120W、 3s; 所述携氧仿生分子探针的用量为
200 μl; PD‑L1抗体的用量 为1.5mg/kg ·BW。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252782 A
2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 法和在HIFU及免疫协同治
疗癌症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纳 米免疫调节以及癌症治疗试剂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携氧仿生分
子探针及其制备 方法和在HIFU及免疫协同治疗癌症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 d,HIFU)通常被认为是利
用聚焦超声波(ultrasound,US)热消融和机械破坏肿瘤组织最具代表 性的非侵入性治疗 策
略之一。 该技术在治疗实体瘤方面显示出相当大的潜力, 包括生长在乳房、 胰腺、 肝脏、 肾脏
和前列腺的恶性肿瘤。 但随着组织穿透深度和血液灌注率的增加, 超声能量呈指数衰减, 导
致靶区能量积累 不足, 影响HIFU的治疗效果。 提高HIFU癌症消融疗效的经典策 略是增加声
功率或延长消融时间, 但这些选择可能会增加不良生物学效应的风险, 如短暂疼痛、 皮肤烧
伤或神经损伤。 一些研究证实, 引入增效剂(synergistic agents,SAs)是提高HIFU手术疗
效的有效替代途径。
[0003]微泡(Microbubbles,MBs)是最常用的增效剂之一, 通过增强热效应和空化效应,
可以有效地改变声环境, 增加超声能量沉积。 然而, 它们微米级的大小阻止了它们渗透肿瘤
组织。 同时, 由于微泡稳定性差、 半衰期短、 空化范围不可控, 限制了其临床 应用。 近年来, 各
种可液气相变的全氟碳(perfluorocarbon,PFC)材料被制成HIFU增效剂, 与微泡相比, 其具
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 如血液循环时间长、 稳定性 强、 易改性。 理论上, 基于纳米尺寸的全氟
化碳可以通过血管循环进入肿瘤组织, 并通过HIFU激发原位转化为微泡, 从而提高消融效
率。 申请人团队在之前 的工作中成功开发了温度响应型相变纳米颗粒, 用于精确超声检查
和增强HIFU手术。
[0004]但另一方面, 单独的HIFU消融治疗方式可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残留肿瘤的存在,
进而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如何避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如何充分利用HIFU结合
增效剂在肿瘤 治疗上的优势并防止副作用的产生, 如何在HIFU治疗的同时激活特异 性以及
非特异性 抗肿瘤免疫应答, 是本领域 技术人员亟 待解决的技 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 携氧仿生分子探针, 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单独的HIFU消融治疗
方式一定程度上导 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技 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 术方案:
[0007]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 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内包裹有液态 氟碳和氧气; 所述外壳
外包裹有癌细胞膜; 所述外壳 内镶嵌有超顺磁性氧化铁 。
[0008]本方案还提供了一种携氧仿生分子 探针的制备 方法, 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
[0009]S1制备P‑SP纳米粒: 将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 溶于二氯甲烷中; 然后加入全氟己
烷, 进行第一次声振乳化; 再加入PVA, 进行第二次声振乳化; 最后加入异丙醇, 进行磁力搅说 明 书 1/9 页
3
CN 115252782 A
3
专利 一种携氧仿生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在HIFU及免疫协同治疗癌症中的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15:26:2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