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3. 100 C 5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8470—2001 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assive sampler and monitor 2001-10-22发布 200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8470—2001 前言 本标准是为研制和评价无泵型采样器和无泵型检测器提供技术规范;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资料的 基础上,经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验证,结合我国情况制定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 湖北省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刘黛莉、梁禄。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解释 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技术规范 GB/T18470—200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assive sampler and monitor SAG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研制和评价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研制、评价及使用。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无泵型采样器passivesampler 利用气体分子扩散或渗透原理制成的、不需要抽气泵的、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和蒸汽态物质的 仪器。 2.2无泵型检测器passivemonitor 利用气体分子扩散或渗透原理制成的、不需要抽气泵的、用于直接检测空气中气态和蒸汽态物质的 仪器。 3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基本要求 3.1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性能必须满足相应的卫生标准的要求,其采集和检测待测物的量应≥0.5 XTWAX2h(即在0.5倍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下采样2h所得待测物的量。以下表述相同)。 3.2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结构应满足体积小、质量轻、响应时间短、采样流量适宜、抗风速能力强、携 带使用方便等要求。 3.3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所用的收集介质(固体吸附剂或液体吸收剂),其性能和用量应满足吸附或吸 收容量和稳定性的要求。 的测定;在正常使用和保存的条件下,不发生变形。保证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性能在使用和保存期间 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稳定不变。 4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性能要求及其试验方法 4.1响应时间(t)指无泵型采样(检测)器中的扩散层内待测物分子全部被收集介质吸附或吸收所需 要的时间。响应时间与待测物的扩散系数和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扩散层厚度有关,与空气中待测物的 时间。 4.1.1要求:响应时间越短越好,不应大于30s。 4.1.2测试方法:当无泵型采样(检测)器中收集介质的吸附或吸收效率为100%时,响应时间按式(1) 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10-22批准 2002-03-01实施 1 GB/T 18470—2001 L? t = 2D ....(1) 式中:t——响应时间; L一扩散层厚度; D一待测物的扩散系数。 4.2采样流量(U)指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每分钟采集空气的体积,以mL/min表示。决定了无泵型 采样(检测)器的采样和检测能力。 4.2.1要求:一般不宜小于20mL/min。 4.2.2测试方法:可采用计算法和实验法;如果二法所得结果不一致时,以实验法为准 4.2.2.1计算法:按式(2)计算。即采样流量与待测物的扩散系数和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扩散层截面 积成正比,与扩散层厚度成反比。 式中:U—一采样流量; D一待测物的扩散系数; A一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扩散层截面积; L——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扩散层厚度 4.2.2.2实验法:在配气柜中,配制约2XTWA的待测物标准气体,温度(20土5)C,大气压(101士10) kPa,相对湿度(50土10)%,在适宜的风速条件下,放人6个无泵型采样(检测)器和6个经过验证的有 泵型采样或检测仪器,同时采样2~4次;取出后,分别测定,由式(3)计算采样流量。 m U= ..(3) 1X5 式中:U一采样流量; m- 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测得的待测物量,ng; c——有泵型仪器测得的待测物浓度,ng/mL; t一一采样时间,min。 4.3吸附(吸收)容量(M)指无泵型采样(检测)器中收集介质能有效地吸附(吸收)待测物的最大量, 以毫克表示。与所用收集介质的性质和数量有关。 4.3.1要求:在相对湿度80%时,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吸附(吸收)容量至少应满足2×TWA×8h 待测物量的采集或检测。 4.3.2测试方法:在配气柜中,配制约10XTWA的待测物标准气,在相对湿度≥80%,在适宜的风速 条件下,同时放入12个无泵型采样(检测)器,分别采样1h,2h,4h和8h,每次取出3个,测定被吸附 (吸收)的待测物量。以标准气浓度和采样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吸附(吸收)待测物的量为纵坐标,绘制 吸附(吸收)曲线。曲线上端的弯点所对应的待测物量为最大吸附(吸收)容量。其值的2/3为吸附(吸 收)容量。如果在实验条件下上端未出现弯点,则可将吸附(吸收容量表示为大于测得的待测物的最大 吸附(吸收)量。 4.4采样范围指无泵型采样(检测)器能够有效地采集或检测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范围。 4.4.1要求: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采样范围至少应采集或检测(0.5~5)×TWA的待测物浓度 范围。 4.4.2 测试方法:在配气柜中,配制约2×TWA的待测物标准气,在相对湿度80%,在适宜的风速条 吸附(吸收)的待测物量:按式(4)计算回收率。回收率95%的浓度范围确定为采样范围。 k= ......(4) 2 GB/T 18470—2001 式中:k——回收率; m 测得收集介质上待测物的量; c——标准气浓度; r——采样速度; t—采样时间。 4.5最短采样时间指无泵型采样(检测)器从开始采样到采样流量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 4.5.1要求: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最短采样时间宜越短越好。 4.5.2测试方法:同吸附容量。在图中曲线起始的弯曲部分所对应的时间为最短采样时间。 4.6解吸效率用固体吸附剂作为收集介质的无泵型采样器必须测试其解吸效率,更换固体吸附剂时 和每次使用无泵型采样器前都应测试。 4.6.1要求:解吸效率最好应≥90%,不应<75%;6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应>7%。若解吸效率在 75%~90%之间,应在计算测定结果时除以解吸效率。 4.6.2测试方法:研制时和使用前分别采用下列测试方法: 4.6.2.1研制时:取18份使用的固体吸附介质,分为3组,每组6份,分别加上一定量[一般为0.5、1 和2×(TWA×采样流量×采样时间)的待测物标准溶液,其体积应<10μL。密闭放置24h后,分别进 行解吸测定,计算解吸效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4.6.2.2使用前:取12个无泵型采样器,各放人一张滤纸,分为4组,分别加人0、0.5、1和2×(TWA X采样流量×采样时间)的待测物量于滤纸上,密闭放置24h后,取去滤纸。分别解吸和测定固体吸附 剂上的待测物量,计算解吸效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4.7用前稳定性指无泵型采样(检测)器在制作后其采样(检测)性能保持不变的时间,即放置后测定 结果的均值与制作当天测定结果的均值相差不大于士10%的最长时间。 4.7.1要求: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空白值应为零,或有一个不影响检测的稳定的低空白值。在室温下 保存,用前稳定性不应少于30天,最好在一年以上。 4.7.2测试方法:根据研制的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性能,选择制成的当天和以后的适当时间,分别进 行测试。测试时,随机取出12个完整包装的无泵型采样(检测)器,分成两组,一组作为空白直接测定,另 组不打开包装,放入待测物浓度约为2XTWA的标准气中4h,然后取出测定。比较两组的测定结果, 不应有显著性差别。并将与制备当天的测定结果相差≤土10%的最长时间确定为用前稳定性。 4.8样品稳定性指无泵型采样(检测)器在采样后能够保持待测物浓度不变,即保持测定结果的变化 ≤±10%的时间。 4.8.1要求:无泵型采样器的样品稳定性要求在14天以上。无泵型检测器需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用于 读数。 4.8.2测试方法 4.8.2.1无泵型采样器:在配气柜中,配制待测物浓度约为1XTWA的标准气,在适宜的风速条件下, 同时放入3组无泵型采样器,每组6个,采样4h后取出。第一组在当天测定,另两组在室温或适宜的条 件下保存,分别采样4h后取出。第一组在当天测定,另两组在室温或适宜的条件下保存,分别在14天 和更长时间内进行测定,将测定结果与第一组的测定结果比较,变化≤士10%的时间确定为样品稳 定期。 4.8.2.2无泵型检测器:在配气柜中,配制待测物浓度约为1×TWA的标准气,在适宜的风速条件下, 同时放人6个无泵型检测器,采样4h后取出;分别在不同时间读数,求出平均值,读数为最大而且变化 ≤土10%所保持的时间确定为读数的稳定时间。 4.9准确度和精密度 4.9.1要求:在采样范围内,在95%置信水平下,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检测偏差应为参考值的 土25%,总的相对标准偏差应≤土10%。 3

pdf文档 GB-T 18470-2001 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18470-2001 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技术规范 第 1 页 GB-T 18470-2001 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技术规范 第 2 页 GB-T 18470-2001 无泵型采样(检测)器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2-13 02:23:2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