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网
ICS 11.220 B 41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1419—2012 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检疫技术规范 2012 - 03 - 30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5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1419—2012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 1 5 临床诊断 .......................................................................... 2 6 实验室诊断 ........................................................................ 2 7 结果判定 ..........................................................................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沙堡弱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 4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试剂和染液配制 .................................................. 5 参考文献 ............................................................................. 6 I DB51/T 1419—2012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农业大学、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华、杨光友、严玉宝、张和民、李德生、陈世界、王承东、胡娟、崔鹏博、 周岷江。 II DB51/T 1419—2012 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检疫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的诊断与检疫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的常规诊断与检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541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 Trichophytosis for Giant panda 指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侵入大熊猫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毛发、爪等), 并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患病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因接触而传染,也可经污染的用具或以饲养 管理人员为媒介等间接经皮肤接触而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潮湿的春、秋两季较多见。 4 4.1 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分型 须癣癣菌(T.mentagrophytes)又称石膏样毛癣菌。该菌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28°C培养,生长迅 速。根据菌落形态,可分为羊毛状或绒毛状型、粉末状或颗粒状型2种类型。 4.2 特性 4.2.1 羊毛状或绒毛状型 白色羊毛状菌丝充满斜面,绒毛状菌丝短而整齐,整个菌落只占斜面的1/3~1/2。培养基背面颜色 为淡黄或棕黄色。镜检只见较细的,分隔菌丝和卵圆形小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有时集聚成葡萄状,偶 见球拍状菌丝和结节状菌丝,无螺旋菌丝和大分生孢子。 4.2.2 粉末状或颗粒状型 菌落表面为粉末状,色黄,充满斜面,培养基背面为棕黄或棕红色,镜检可见多种菌丝,如螺旋菌 丝、球拍状菌丝、结节状菌丝等。小分生孢子呈球状,常聚成葡萄状。可见棒状大分生孢子,2~8个细 胞,大小为40~60μm×5~9μm,外壁薄而光滑。 1 DB51/T 1419—2012 5 临床诊断 成年及幼年大熊猫均可感染须癣癣菌。与其它外寄生虫混合感染时,兼有相应症状。单独感染大熊 猫时病初可见患部(四肢、背臀部、耳、腹部等处)小片状脱毛,皮肤发红,粗糙;有鳞屑痂皮,鳞屑 呈浅灰色至褐色;患部出现灰褐色痂皮损害。随着病程延长,脱毛面积加大,结有厚的鳞屑痂皮,去痂 皮后基底渗血,患处被毛失去光泽,不易折。 6 实验室诊断 6.1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法 6.1.1 试剂配制 10%KOH溶液配制见B.1;乳酸酚棉蓝染色液配制见B.2。 6.1.2 镜检方法 按照NY/T 541“样品的采集”有关章节要求,刮取每只疑似患病动物患处的鳞屑、痂皮、粘有渗出 液的被毛适量,将所取标本直接置于玻片上,滴加10%KOH溶液2滴,使之透明软化后再滴加乳酸酚棉 蓝染色液1滴,加盖玻片,在光镜下检查。观察到菌丝片段,即可初步判定有皮肤真菌感染。 6.2 病原菌分离 6.2.1 斜面培养法,又称大培养。 6.2.1.1 材料 沙堡弱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制备见附录 A;待检标本;75%酒精;接种针;温箱。 6.2.1.2 方法 6.2.1.2.1 将待检标本(如皮屑、甲屑或脱落的毛)用 75%酒精浸泡数分钟,以杀死表面细菌,然后 用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洗涤。 6.2.1.2.2 按无菌操作法,用接种针将标本接种在含青霉素、链霉素的沙堡弱氏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 基上。 6.2.1.2.3 试管口用硫酸纸包好扎紧棉塞口,放置于 22℃温箱培养。 6.2.1.2.4 第 1 周观察 2 次,第 2 周隔日观察 1 次,3 周内不长出菌落,再重复做一次,若仍无菌落 生长,可报告阴性。须癣癣菌在培养基上菌落由白色短羽状变为粉末状,淡黄色,表面光滑,有 3~5 个同心圆,愈向外愈薄,菌落中心有纽扣状突起。随培养日期的延长,突起的表面产生短绒毛气生菌丝。 6.2.2 2 培养物的镜检 DB51/T 1419—2012 镜检培养物,可见有许多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及不同直径,呈螺旋状、球拍状或破梳状的菌丝;或 镜检时见较细的,分隔菌丝和卵圆形小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有时集聚成葡萄状,偶见球拍菌丝和结节 菌丝,无螺旋菌丝和大分生孢子。 7 结果判定 临床症状符合5,即可初步诊断为须癣癣菌病。在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特性、菌落形态及镜检菌丝 和孢子的形态特征符合6.2.1.2.4和6.2.2即可判定为须癣癣菌病。 3 DB51/T 1419—2012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沙堡弱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英文名称:SDB;Sabourauds Broth;Sabouraud Dextrose Broth 其他名称:沙堡氏4%葡萄糖琼脂肉汤;萨布氏葡萄糖琼脂肉汤 用途:用于真菌检测 配方: (g/L) 蛋白胨 10.0 葡萄糖 40.0 琼脂 20.0 pH值5.6 ± 0.2 25℃ 原理: 蛋白胨提供碳源和氮源;葡萄糖提供能源;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用法: 称取本品 70.0 g,加热搅拌溶解于 1000 mL 蒸馏水中,116℃高压灭菌 20 分钟,不要过 分加热。 质量控制: 在25~28℃培养48~96小时。 质控菌株 4 菌株编号 生长情况 其它特征 黑曲霉菌 CMCC(F)98003 良好 白色菌落 酵母菌 白色念珠菌 ATCC18790 CMCC(F)98001 良好 良好 白色菌落 白色菌落 DB51/T 1419—2012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试剂和染液配制 B.1 10%KOH溶液 取KOH 10 g,加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 mL,即可。 B.2 乳酸酚棉蓝染色液 配方: 石碳酸 20 g 乳酸 20 mL 甘油 40 mL 棉蓝 0.05g 蒸馏水 20 mL 将棉蓝溶于蒸馏水中,再加入其它成分,微加热使其溶解,冷却后用。 5 DB51/T 1419—2012 参 考 文 献 [1] 赵长城,訾士鲁,李福宝. 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 动物医学进展,2005,27(1):104-107. [2] 雷培琪,尹才渊,李正昌,等. Wistar大白鼠石膏样毛癣菌病的实验观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4, 10(5):44-45. [3] 周永华,杨凤翔,朱朝君,等. 大熊猫幼仔皮肤病的病原及防治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89, 14(2):134-136. [4] 卢先雷. 临床真菌检验方法的选择和组合.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201-202. [5] 孙融冰,杜文金,黄引贤. 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0,16 (5):69-71. [6] 赵坤,张慧辉. 獭兔皮肤石膏样毛癣菌病的诊治. 畜牧与兽医,2000,16(5):47-48. [7] 李寸欣,耿光瑞. 獭兔皮肤真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中国养兔,2008,12:9. [8] 黄勉.大熊猫皮肤病的中西药治疗. 中兽医学杂志,2000,2:43. [9] 陈玉村.大熊猫真菌病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例. 中国兽医杂志,2005,41(1):60-61. [10] 邵海枫.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常规微生物学检测. 临床检验杂志,2010,28(2):90-93. [11] 张菁.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医学综述,2009,15(24):3812-3813. [12] 曹龙根,薛春娥,高庆田,等. 长毛兔石膏样毛癣菌病的调查. 中国兽医科技,1989,4:17. [13] 刘德昊,杨光友,赖松家,等. 四川地区兔脱毛癣病的病原学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 28(6):622-624. [14] 邹立扣,曾博,王红宁,

pdf文档 DB51-T 1419-2012 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检疫技术规范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1419-2012 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检疫技术规范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1419-2012 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检疫技术规范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1419-2012 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检疫技术规范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23:43:4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